謝展寰:食物安全與是否使用預製食材沒有關係 不易為預製菜定出清晰定義

内容头部广告位(手机)

內地早前有知名連鎖餐廳捲入預製菜風波,國務院食安辦其後宣布加快推進預製菜國家標準制定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立法會回覆質詢時指出,食肆出售食物的安全性,與是否預製菜沒有關係。

謝展寰在立法會表示,食安中心在2023年至今年8月期間,對超過1350個預製菜樣本進行化學、微生物和輻射檢測,當中除了1個樣本微生物結構不合格外,其餘樣本都有合格,合格率與食物監測計劃的整體數字相若。而內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6個部門於去年聯合發布《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通知》,首次明確預製菜定義及範圍,強化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。本港食安中心亦在今年6月時發布《預製菜 - 給食物業和消費者的食物安全建議》。

謝展寰指出,內地當局的《通知》提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在使用預製菜明示,但有關建議並非強制性,而是鼓勵性,不具約束力。他表示,從食物安全的角度來說,食肆出售的食物是否安全,與是否採用預製食材並沒有關係,強制食肆為此作出標示,是不會進一步改善食物安全。

謝展寰-食物安全與是否使用預製食材沒有關係-不易為預製菜定出清晰定義

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。

被問到有消費者希望在光顧食肆時,知悉食肆所提供的食物是否屬於預製菜。謝展寰回應指,社會上不同人對於什麼是預製菜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期望,例如是否任何包含預製食材製作的菜色就是預製菜;而如果一道菜色中只有部分食材屬於預製,其餘均現場製作,是否要歸類為預製菜等。他又指,如果要求食肆將每道菜色中的預製成分列出,需考慮是否合理及現實上可行。而食材的種類眾多,料理方法亦五花八門,並不容易為預製菜定出準確清晰的定義,假如硬性規定食肆需要標明屬於預製菜的食物,不但難以執行,亦容易引發食肆與消費者之間的爭執。

謝展寰提到,隨著加工和包裝技術的進步,預製食品和食材在保鮮、殺菌、品質和口感上都有不斷改良,當局支持食物業界求變創新,配合市場需要,持續優化食物供應鏈。而預製菜屬於較新的概念,內地亦正就制定有關標準進行研究,當局會密切留意內地及本地有關預製菜的發展情況,有需要時採取相應措施,以保障市民健康,及推動業界高質量發展。

内容底部广告位(手机)